close

1379850_10202396502862784_469400046_n  

在台灣,每一個上過小學的朋友,一定都知道“注音符號”。

注音符號不只念書學識字的孩子們熟悉,隨著各種數位工具和通訊軟體的便捷,人與人之間透過鍵盤的溝通也少不了“注音輸入法”的協助。

今年,注音符號制定、使用滿100年,各位大小朋友可知道注音符號是怎麼來的?

注音符號起源自章太炎的記音字母作藍本的漢字標音符號1912年由中華民國教育部制定、1918年正式發佈。

注音符號經過百年演變,現有37個(聲母21個,韻母16個),至今仍是台灣漢字的重要拼讀工具,小學語文教育必修內容。圖片是中國在1958年推行漢語拼音方案之前,仍然使用注音符號學習拼讀的歷史畫面。如今的中國,1958年後不再使用注音符號,只在主要漢語字典工具書保留使用。

註:照片攝於1956年,滇中的鄉村掃盲班,尹源攝影。

(文字參考:部分文字出自維基百科;圖片來源:徐和謙轉自蕭沉)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Hyperconvergence 的頭像
    Hyperconvergence

    新匯流基金會的部落格

    Hyperconvergenc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