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大中小朋友們,有人可以清楚地說出圖片中的漫畫先後出現的隨身儲存工具的名稱嗎?
年輕的臉友可能對於上排左一,中間與右一這三格的隨身儲存工具不太熟悉,上排右一是光碟,上排中間是3.5軟磁片,有沒有人可以說出上排左一的隨身儲存工具叫什麼呢?
從小小的隨身儲存工具的演變,讓我們深刻地感受到科技日新月異的變化就發生在我們的生活中。
歡迎家中還保有過去常見的隨身儲存工具的朋友,留下珍貴的影像和我們一起分享。
各位大中小朋友們,有人可以清楚地說出圖片中的漫畫先後出現的隨身儲存工具的名稱嗎?
年輕的臉友可能對於上排左一,中間與右一這三格的隨身儲存工具不太熟悉,上排右一是光碟,上排中間是3.5軟磁片,有沒有人可以說出上排左一的隨身儲存工具叫什麼呢?
從小小的隨身儲存工具的演變,讓我們深刻地感受到科技日新月異的變化就發生在我們的生活中。
歡迎家中還保有過去常見的隨身儲存工具的朋友,留下珍貴的影像和我們一起分享。
使用電腦的朋友都知道,在Windows有C槽,C槽後的每一槽都是照字母排序延伸下去。也就是說,第二的硬碟是D槽,DVD是E槽,如果你插進USB,就會跑出個F槽,然後再下一個是G槽,以此類推。
以此類推,那麼為什麼沒看到A槽跟B槽呢?
這個問題出現在一個討論3C的論壇上,有一群數位使用者從來都不知道甚麼是A槽跟B槽,對於曾經見證過A槽跟B槽的使用者來說,不得不感嘆數位科技變遷如此之快。
如圖片,A槽跟B槽是給軟碟(磁碟片)用的。大家對硬碟(Hard Drive,簡稱HD)都不陌生,但古早時候,硬碟有個好朋友叫做軟碟(Floppy Disk,簡稱FD)。就像今天我們把USB隨身碟插進USB孔一樣,過去就是把軟碟插進軟碟機讀取資料。
數位時代的我們,常常在購買產品之前上網查詢各種“開箱文”或是“心得文”,在購入產品前做功課。
然而,這些網路上的各種開箱文或心得文可信程度有多高呢?
還記得『三星寫手門』事件?行銷公司在網路上「自問自答」,PO文詢問三星產品後,用同一帳號回答,還發布對競爭品牌不利的文章,結果被網友抓包引發討論,本月24日公平會作出裁決,台灣三星須為寫手門付出新台幣1000萬元罰鍰。如三星寫手門事件一樣的以客觀的開箱文或心得文為名,行置入行銷之事的網路文章不勝繁幾。
而身處在大量數位資訊環境下的我們,如何在大量資訊包夾下找出真正有用且客觀的訊息,是在資訊爆炸的時代面對數位、面對媒體的自覺。
現在的人一遇到生活上各種疑難雜症,未必會開口向身邊的親友諮詢,而是先打開電腦或是拿起手機,直接上網,直接上奇摩知識家或是PTT,直接在網路世界尋求解答。
這樣的動作,對於生於數位原生代的孩子來說,真是再自然不過。
所以,日前才有這樣一則男大生上廁所沒衛生紙卻上PTT求救的笑聞。
雖說是一則笑聞也凸顯了數位時代的年輕人與孩子習慣在網路上諮詢意見或是查詢答案的習慣,所以,孩子們到底能不能正確利用網路搜尋找到對的資訊,就成了資訊爆炸時代的課題。
法國藝術家 Jean Jullien 利用了濃厚的手繪風格,將她看到的一些社會現象繪製出來,簡單的線條和單純的色彩,完整地實現現在我們在街頭上常常看到的小事情,就好比路上隨意可見的低頭族,為了不漏掉訊息而不眠不休的人,不喜歡直接用眼睛欣賞美景而是透過手機螢幕,到處對準QE CODE透過手機看到影像……
你的生活是否也因為數位的出現帶出新的生活習慣呢?
(文字來源:大人物;圖片來源:http://www.mydesy.com/france-illustration)
過去,不只要讀萬卷書還要行萬里路。
現在,除了讀書之外,只要上網,也可以補足我們足跡到不了之處,讓我們碰觸到更廣大的世界。
數位時代,善用數位無遠弗屆的特性,跨出我們的“閱讀足跡”,一起去行萬里路。
(圖片來源:iThinking)
2013年的現在,是個幾乎人手一支智慧型手機跑來跑去的時代。
把時間調回到1999年,當時有好多現在看起來很“不智慧”的科技事物,還是當時的我們每天都在做的,我們彙整了以下幾件在1999年常做的事情:
1. 玩Nokia手機的遊戲“貪食蛇”:這是手機還沒辦法上網的時候,堪稱最好玩的手機遊戲。
2. 用投影機上課:現在多半是用電腦接投影機,透明板的投影機已經很少見。
3. 放CD到電腦裡:雖然現在電腦還是有CD槽,不過使用機會比過去少很多,過去,不管安裝什麼程式或是聽音樂都還是要靠著CD槽,光碟機是電腦的基本配備,過去的電腦沒光碟機就好像現在電腦沒網路一樣沒用。
4. 3.5吋磁片備份檔案:容量不超過1.5mb的3.5吋磁片,是過去常用來備份資料的儲存工具,今天,容量僅1.5mb的3.5吋磁片還可以存甚麼?
看到這樣一則新聞,家長們如何看待親子之間的數位代溝呢?
或許,都會區許多家長的數位使用能力和孩子沒有太大的代溝,甚至,不少家長還能夠在數位使用上引導自己的孩子。然而,相信還是有不少家長,並不清楚數位代溝會為親子之間帶來甚麼樣的問題和變化?
數位時代,和孩子一起共網學習,一起在數位的路上前進,消弭數位代溝的發生,是數位時代的家長,不能忽略的重要課題。
(圖片來源:分享兒少尖兵-立法委員王育敏粉絲團)
同步發 Instagram 照片到 Facebook 和 Twitter 的功能,是福也是禍,當我們要分享照片給只用 Facebook 的人,或是 Po 到 Twitter 上時,這種同步功能絕對是好幫手;但看到朋友愛貓的照片跳針出現 3 次以上也真令人抓狂。訊息的流轉和濫用,似乎把整個社群網弄成充滿廢話的垃圾池。
Facebook 和 Twitter 讓我們可以與久未見的朋友聯繫,但動態牆上的發文數量實在太多了,常常真正有內容、有意義的動態就會被洪流沖刷掩埋掉。有時不得停下來思考,網路的本質是希望每個人都有互動、參與的機會,而不是觀賞動態流、窺看別人生命的每分每秒,我們需要一個更有人情味、更有人性的平台。
利基社群是改變這困境的選擇,他們刻意窄化使用者群,集結特定興趣的人在同一個平台。近幾年利基社群有慢慢崛起的跡象,像 Quora、Quibb、Path、Potluck 和 Medium 都是連結想法相近的一群人,再現現實生活中同道為謀、互相探討議題的相處模式。
各位臉友,你們如何看待像臉書這樣的“大社群網站”?倘若我們希望透過社群進行比較精準的資訊交流或討論,有沒有更好的社群網站可以達到這樣的功能呢?
各位臉友,還記得你是從甚麼時候開始使用社群或網路工具的嗎?這幅資訊圖表列出了自1969年至2012年的社群媒體和網路發展史。
過去43年,網路世界突飛猛進,但是幾個影響力最大的平台卻在近10年才出現。
大家來分享一下,你從哪個階段開始進入數位社群與人互動?以下這些逐年出現的社群平台,有哪些是您和孩子都使用的平台?
這也是很有趣的數位使用行為觀察,讓我們一起來對照。
當我們打開臉書、噗浪、twitter或是類似的社群網站,每天都可以看到各種被轉分享的訊息,有時候,我們也常常在看到有趣的標題或是圖片時很順手的也按下分享鍵,一則訊息就從我的手上和社群平台被分享出去。
社群媒體做為一個傳遞資訊的平台是非常有效率的,但是它也可能造成不必要的恐慌或是傳遞出錯誤的資訊。客觀來說,社群媒體「太有效率」的反面就是「尚未謹慎處理」。
回頭去檢查一下Facebook或其他社群網站上所有轉貼連結,每一則轉貼的訊息與內容可經過查證或判斷嗎?
還記得曾經質詢教育部的清大生的陳為廷吧?今年四月他因為未經查證轉貼了一則「隨機綁架小孩」的訊息造成當地民眾恐慌,後來警方調查發現是假消息而遭函送。
當我們花越來越多時間在社群網站上和人互動的同時,千萬不要疏忽透過這個方便有趣的平台進行各種人與人互動時,很容易一不小心就洩漏自己的個資。
如何能好好保護我們的個人資料,比發佈訊息還重要的事。下面整理一些檢查自己社群網站的要點:
1.個人檔案等資訊,在臉書上的比例為何?
4% 為家中地址,33% 為員工同事們的相關資訊,60% 為家人姓名及相關資訊,93% 為我們自己的個人檔案。
2.你是個資洩漏的高危險族群嗎?若符合以下敘述者,請擁有高度警戒!
i.不知道如何做臉書的隱私設定
ii.將個人資訊顯示為公開,並未做任何隱私設定
這是一位老師的現身說法。平板電腦進入學校,牽一髮而動全身。學校技術支持平台、教師培訓、學生的使用引導、電子教材優化,以及出版商的轉型困窘一一浮現。
老師從教學現場第一線的教學體驗,回饋給大家對於數位教育的幾個思考點,這不只給身在教育第一線的老師思索的角度,也給家長一個思考孩子在數位大環境之下如何運用數位學習的觀點。
a、孩子自備數位載具背後的經濟、支援和公平等問題:當學校推動數位教育,就會發現若由孩子自備數位載具時,凸顯出來的經濟落差。許多普通家庭為了供孩子上學已經做出了很多的犧牲,甚至有的孩子是靠祖父母來資助他們全部或部分的學費。還有的孩子是因為獲得學費的減免才能繼續上學。我們不能強制那些不寬裕的家庭為孩子購買數位載具。
b、基礎受教者和大學生差距不僅止於年齡
多桑指出,大學生習慣於每年購買自己的教材,但是從K-12(幼兒園到12年級),由學校提供學生教材而且每年如此。如果書「既無磨損也無撕頁」,學校就不想更換新書。電子書對K-12出版商來說,會帶來經濟受損的傷害。
並且擬修正著作權法,權利人檢舉境外網站侵權且罪證確鑿,智慧局將下令ISP業者以IP位址或DNS封鎖技術,讓民眾連不上網站,最快於下個院會期間審查。
各位朋友,你們如何看待「封鎖重大境外侵權網站」,這對於我們平日透過串流影音網站獲取所需要的數位內容會造成甚麼樣的影響?而這些影響中,哪些是好的影響,哪些又是不好的影響?
歡迎大家和我們一起來關注。
(新聞來源:數位時代)
近日一則『拒賣菲勞便當文』的新聞,引發各界討論,捲入其中的平面媒體也置身風暴之中。
不知道朋友們前一陣子是否也曾在自己的臉書頁面看見這一篇轉發的分享文?每天,我們在臉書、噗浪、部落格還有其他各式各樣的數位媒體平台上接觸來源不一的各種分享的資訊,面對這些不知道來源,卻被大量轉載分享的訊息,我們該如何看待這些資訊?又該如何從中篩選出正確的呢?
由於透過數位流傳的資訊乏確切的訊息來源、以及未經查證的情況下,許多有心或無意的內容,都很容易藉由網友一時情緒而推波助瀾廣泛傳播,讓各種不見得正確的內容在網路上流傳。
讀者面對數位時代爆炸的資訊,應該以更理性、更冷靜的態度來判斷與思考,別讓自己一不小心轉發或分享了錯誤的訊息才是。
(新聞來源:拒賣菲勞便當文 攏是假/自由時報)
Facebook、 Twitter、Skype、 Youtube、Pinterest,這些數位社群工具,你用哪幾種?
現在沒有使用任何社群媒體或是通訊工具的人太少了,大家還可以想像網際網路還不普及的時候,那些實體工具和我們今天常用的數位社群工具、社群媒體有著相對應的功能呢?
一起來看看這張數位前與數位後的對照圖,圖上的工具有哪些你在數位時代還繼續使用,又有那些被數位工具所取代了呢?
各位朋友,你們平常都是如何聽音樂?你們多久沒有買過CD?使用電腦、平板或手機聽音樂的頻率比起音響孰高孰低呢?
如果是以數位載具或電腦聽音樂,是採用每個月付費的「訂閱」模式(例如 KKBOX),還是「買斷」音樂所有權的購買模式(例如 iTunes Store)?又或者雙管齊下,甚至大多靠 YouTube 呢?
而最近,更流行的是“串流音樂”,聽音樂不只是一個人的娛樂,還可以結合社群,讓自己的朋友知道自己正在聽甚麼音樂,即時分享,線上交流。
對於閱聽者而言,您喜歡哪一種聽音樂的方式?是獨樂樂還是眾樂樂?除了音樂之外,數位還改變了哪些娛樂的模式呢?
據日本Trend Lab日前公布了一項關於社群網站使用習慣的調查顯示,300位20到30歲的男女所做的問卷調查。其中有37.3%的民眾表示自己擁有匿名帳號,而且從未告訴任何親朋好友。此外,有20.8%的人在Facebook上使用匿名帳號,80.6%的人在Twitter上擁有匿名帳號。並且有過半數的人表示,使用匿名帳號和真名帳號所發表的內容並不相同。
結果,在300位受測者當中,有將近四成的人擁有匿名帳號,另外還有三分之一的人承認自己在社群上展現的性格跟日常生活中不同。
在問到社群性格與真實性格的差異時,25.3%表示自己「有意識地區分兩者」,16.3%表示自己會在「不知不覺中改變自己的性格」,總計有超過四成以上的人在真實世界中的個性與社群網站上所表現出來的不同。
各位大朋友和小朋友,你們觀察過自己在社群網站上所展現的自己和平常的自己甚麼不同呢?你是線上線下如一的人?還是線上線下展現不同性格的人呢?若是有所不同,那不同之處又是甚麼呢?
身處在幾乎人人都有一個臉書帳號的時代,對於大朋友來說,如果看見主管、客戶或是同事發出好友邀請,會直接接受邀請還是好生遲疑?對小朋友來說,如果看見同學或是師長發出好友邀請,第一反應是接受還是當作沒看見?
針對社群網站上所發生的各種社交應對難題,日本衍生了「社群騷擾」(ソーシャルハラスメント)一詞,這個詞語近年在日本相當流行。
網路社群中的騷擾除了好友邀請之外,還有被迫按讚或是留言,或是個人在塗鴉牆上的留言在現實生活中成了其他人公開討論的話題等等。
各位大小朋友們,同樣使用臉書的你們,覺得在社群網站上最常見的『社群騷擾』有哪些?面對社群騷擾,可有甚麼有效的應對之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