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電影之於劇情電影、微博之於部落格,都是文化資訊商品輕薄短小化的具體案例。走向 “微”的原因,背後可能牽涉到非常複雜的社會變遷,但是 “微”形式漸成為主流,卻是個不爭的事實。平面報紙的新聞呢?篇幅是否也走向輕薄短小?新聞報導的字數會影響報導品質嗎?會反映資訊含量的高低嗎?
此下這篇文章 -【新聞報導的長短】,也許可以提供我們一個有趣的思考角度。
“哥倫比亞大學新聞學院的「新聞評論」,刊出一篇很有趣的文章,說美國的報紙新聞寫的越來越短,2000 字以上的長稿比例大幅度減少。以四大報為例,洛杉磯時報在 2003 年一共有 1776 篇超過 2000 字的長稿,2012 年僅有 256 篇,十年之內減少了 86%。華盛頓郵報從 2003 的 2375 篇長稿減少到 2012 年的 1378 篇。華爾街日報最先倡導簡短文稿,2003 年僅有 721 篇長稿,2012 年仍然縮減了 35% 到 468 篇。” (引述自數位出版網行家觀點-【新聞報導的長短】)
從新聞到電影,從電影到部落格等等,輕薄短小會不會漸漸造成文化的空洞?篇幅多寡、內容良窳,彼此間究竟是甚麼樣的關係?也許我們應該重新省思一下。
全文請詳見:http://www.magazine.org.tw/ImagesUploaded/news/13635954086130.htm
目前分類:觀點與討論 (75)
- Mar 31 Sun 2013 12:01
【觀點與討論】- 輕薄短小的新聞才是讀者的最愛?
- Mar 25 Mon 2013 18:29
【觀點與討論】一張圖看一分鐘內網路上發生哪些事?
猜猜看,一分鐘內,Facebook網站有多少人登入?1萬人?10萬人?答案是27萬7千人,同時間有600萬個Facebook頁面被觀看。
當我們正在上網的時候,全世界和我們同步在數位世界的網友們,都運用數位做些甚麼事情呢?
爸媽們,你們自己上網瀏覽的網頁比例是甚麼?而大多數的孩子,上網瀏覽或使用的應用程式的比例又是甚麼?
觀察自己,也觀察孩子,從中發現自己和孩子的數位使用習慣,和我們一起來討論,親子的數位使用習慣有甚麼不同呢?
- Mar 15 Fri 2013 10:56
【觀點與討論】八年前後的聖彼得廣場,有何不同?
- Mar 07 Thu 2013 11:31
【觀點與討論】社群網站用不好,恐成犯罪溫床!!
由於社群網路擁有方便和連結性強的特點,所以,有人就利用這些特點,以交友的形式,運用邀請,一步一步的引誘年輕的孩子,有些是詐騙、有些是色情,還有不少是讓孩子在不知不覺中洩漏了自己的個人資料的陷阱。
數位載具的普遍,讓我們可以更方便的應用或是享受數位帶來的便利,但也需要小心隱藏的陷阱。
爸媽們,對於孩子的數位使用,您怎麼看待?父母又該怎麼樣給予孩子適當的提醒呢?本周五(3/8)下午兩點半,歡迎爸媽們來參加我們舉辦的家長網聚,一起來交流與討論。
新匯流基金會網聚活動http://www.facebook.com/events/357432474370864/
- Feb 25 Mon 2013 17:04
【觀點與討論】下一波數位革命是甚麼?

當數位手機已經讓人開始習慣,每一次新機發表的期待越來越趨於平緩的同時,到底,下一波顛覆人類生活的數位產品會是甚麼,已引起越來越多人的好奇與期待。
目前的科技預言,聲稱下一場革命在手腕上,不是智慧手機,而是智慧手錶。2月11日,紐約時報消息稱,蘋果正力研發一款基於iOS系統的神秘智能手錶:iWatch。一周之后,據美國科技博客BusinessInsider報導,一家韓國論壇上也流出幾張三星智能手錶模擬圖,該表搭載了三星自有的作業系統AltiusOS,並配備了235MB內存。
- Jan 28 Mon 2013 18:35
【觀點與討論】欲知詳情,請看我的部落格~~
過去,我們用日記本記錄生活中的感動與經驗。
今天,『寫日記』不再侷限於紙和筆,透過臉書、部落格、噗浪、Twitter、pinterest、Instagram或是YouTube等平台,讓記錄生活的方式除了文字,更多了圖像、音樂或是影像。
當數位改變了我們紀錄生活的方式與形式,生活紀錄不僅是個人單向的紀錄行為,更是具互動性與社交性的行為,讓我們有了不同以往的紀錄體驗。
數位時代,大家喜歡用甚麼方式記錄自己的生活呢?紀錄方式的改變又帶來了哪些不一樣的行為與體驗呢?
註:左邊問「你好嗎?」,右邊回答「還好,細節去看我的部落格。」
- Jan 24 Thu 2013 11:56
【觀點與討論】低頭族之"低頭"這個動作
從2009到2013,美國總統就職典禮的花絮側拍,台下的人們眼睛關注的焦點,由台上而台下,從大螢幕到掌上小螢幕,非常鮮明地凸顯出“行動數位載具”對於我們平日的生活帶來多麼大的改變。
『低頭族』中『低頭』的動作,改變了人們接收訊息的習慣與模式,也改變了人與人之間的關係。
朋友們,你們的生活因為『低頭』帶來了甚麼樣的變化呢?
(圖片來源:分享了 BuzzFeed 的相片)
- Jan 10 Thu 2013 18:00
【觀點與討論】『廁所書』之今昔對照
照片中『廁所書』的今昔對照,雖說是搏君一笑,乍看確實凸顯紙本與數位的新舊時代之別,但難免仍透露出『新瓶裝舊酒』思考模式。
使用數位行動載具的朋友一定有拿著載具在不同空間移動的經驗。
過去,人在客廳、書房、餐桌,甚至是廁所的閱聽行為都不逕相同。今天,我們手上拿著匯流概念的數位行動載具,自由移動在各種不同的空間中,我們的閱聽行為是否還是一如過去呢?
有些人,拿著匯流載具仍維持著類比時期的閱聽習慣;有些人,拿起匯流載具後就迅速改變為匯流後的閱讀型態;也有些人堅持不讓匯流載具改變傳統的閱讀習慣。
朋友們,觀察過自己的數位閱讀行為嗎?你們是哪一種呢?
- Jan 07 Mon 2013 18:23
【觀點與討論】少女為上網,下藥迷昏父母!!爸媽們,你們怎麼說?
爸媽們,你們是如何看待自家孩子的數位使用行為呢?
對於孩子過當的數位使用行為或是習慣,又是採取甚麼樣的態度與應對辦法呢?
在討論這個問題之前,爸媽們對於『數位』在當前生活中已然無所不在的現實是否已經有足夠的理解與意識?
當數位已經成生活的一部分,如何與孩子透過正面的溝通與互動,引導適當的數位觀念給孩子,也是數位時代的父母很重要的『家庭教育』。
- Jan 02 Wed 2013 17:42
【觀點與討論】 兩種童年
畫面中兩幅圖,上圖畫的是1982年的孩子,下圖畫的是2012年的孩子。
橫跨三十年,上圖中的孩子許多都成為下圖中孩子爸媽,這兩幅圖最大的差別就在於圖中的孩子徜徉在戶外,所做的事情截然不同。
數位的出現,對生活的改變,超乎我們的想像。
上下兩圖,兩個世代的孩子,除了擁有不一樣的童年,也有完全不一樣看這個世界的眼光。
爸媽們,你們是如何看待兩種童年的轉變呢?
- Dec 09 Sun 2012 12:20
【觀點與討論】數位帶來的閱讀變化
一個原本閱讀風氣(指傳統紙本閱讀)不盛的社會,有沒有可能因為出版數位化的緣故,而導致整體社會閱讀風氣大轉向,變成閱讀型社會?
根據udn聯合新聞網幾個月前引述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的報導: “皮優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網際網路計畫研究調查結果顯示,去年美國每五個成人即有一人閱讀過電子書。若將使用電子書閱讀器或是以App閱讀新聞與雜誌型專文的年齡層擴大為十六歲以上,數字還暴增成四成三。閱讀電子書的美國人較閱讀印刷品的美國人,更經常閱讀。特別的一點是,這些人閱讀更多的書籍,不止是文章而已。去年,典型的電子書讀者平均閱讀廿四本書,相對於非電子書讀者的十五本。”
- Nov 27 Tue 2012 17:50
【觀點與討論】勿忘身邊人
行動數位載具讓我們只要一機在手,隨時隨地可以和遠在天邊的朋友們透過聯網的方式取得互動。
當數位完全進入生活,改變人們的使用行為與生活習慣,也讓我們越來越習慣透過數位載具進行關係的維繫,人際的互動。
- Nov 17 Sat 2012 18:19
【觀念與討論】Flipboard推出ibook書籍推薦
數位時化的閱讀,一直是趨勢專家、文化人、教育工作者關心的事。因為智慧手機的螢幕侷限(拿著7吋螢幕打電話看來很蠢),和社群網站的先天特性(你不會在facebook上打太多字,更沒有興趣看太多字),這些因素都使得我們都不願在螢幕先看大量的文字,市場上甚至已經出現自動縮減文章內容的app。
現在Flipboard展現了一個商業模式,它與蘋果合作,在頁面上開了一個類別「Flipboard’s Books category」呈現iBookstore的書單,讀者可以看到書籍的相關資訊,點選連結就會進入iBookstore。這個商業結合可讓iBookstore取得有效分享的管道,並可長期在Flipboard的用戶前曝光。對Flipboard來說,除了5%銷售抽成的實際收益外,更重要的是在為了未來的長遠發展鋪路。
- Nov 07 Wed 2012 12:05
【觀點與討論】xxx像Facebook
突破10億用戶的Facebook曾特地製作了一支影片,影片內容是讓個體、人群,分享、連結彼此的Facebook,一方面如日常物品一樣平常實際,一方面又如宇宙般充滿各種未知讓人好奇,可見Facebook嘗試定義自己在人類生活中扮演的角色。
Facerbook的官方粉絲專頁上也對此繼續延伸,並連續分享了數個「xxx就像Facebook」的想法。其中一個有趣的比喻,就是把自己比喻成生日蛋糕的Facebook,巧妙的表達出使用Facebook也要適時適量,甜點蛋糕吃多了,未必健康。
- Nov 05 Mon 2012 17:55
【觀點與討論】社群”夯”照真偽背後的思考
(自由女神像/很眼熟嗎?其實是電影「明天過後」的片段)
最近因為珊迪颶風襲紐約,社群媒體出現了許多颶風肆虐的照片,當看到這些照片的時候,網友常常不及確認真偽就直接分享或是轉發。這種情況,並非首例,只要有天然災害或是具話題性的新聞事件,就會看見類似的圖像或影像檔在社群媒體中快速流傳。
隨著社群媒體的活絡,當我們看見各種充斥其間的訊息時,別忘了對媒體訊息的判讀。
社群媒體多元詮釋的特性,讓接收訊息的我們可以從不同的面向切入事件,有更多的理解,但也不要忘記社群媒體串聯與擴散的特質,對於這麼多的資訊源,如何過濾與篩檢資訊,是閱聽者在人人都可以是媒體的時代,必須學習的媒體判讀能力。
- Oct 25 Thu 2012 17:57
【觀點與討論】iPhone與iPad大小變化,代表甚麼呢?
照片中iPhone與iPad消長變化的對應,一則是呼應剛問世的iPad Mini,一則是在除了好笑kuso之外,這其中還透露出甚麼值得台灣數位匯流產官學研注意的信號呢?
此次iPad Mini的銷售成績重要性是前所未有。
還記得Jobs 在世時,大家都知道他在2010年對小尺吋平板電腦的嚴詞反對。那麼,現在Apple又為何推出與Google 及Amazon尺吋類似的 iPad Mini?這能否看作Apple平板電腦的主流位置有鬆動的跡象?以數位匯流內容及應用為主的Amazon及Google有將數位匯流典範從終端帶至雲端的強烈企圖,因此,iPad Mini的銷售成功與否,將決定誰主宰平板的話事權、數位匯流移轉的話事權甚至是未來匯流經濟的話事權。
由此可推,iPad Mini的叫座與否正好拿來檢視所謂的雲端為王(為王的意思是雲端的獲利真的可以大於終端)到底只是一個話術,還是真正具備匯流產業的意義?若此次iPad Mini賣得不錯,又倘若三、五年後,以終端為主的Apple還是能以很硬的價格用硬體主導整個市場,那麼,我個人會認為,所謂的以內容及應用雲端為王,根本就是一種市場話術,它充其量還是匯流經濟的配角。
- Oct 23 Tue 2012 17:52
【觀點與討論】表情符號三十歲生日快樂!\(^ 0^)/
1982年,第一個網路表情符號「:-)」出現在美國卡內基美隆大學(Carnegie Mellon University)Scott Fahlman教授所送出的電子郵件中。
網路表情符號「:-( :-/ >:-( :-p」在今年邁入三十大關。表情符號是種可以快速記下情緒的方法,同時在電子通訊中節省很多描述的時間,也免去收訊人誤解訊息時所造成的尷尬。
- Oct 18 Thu 2012 18:11
【觀點與討論】"打卡"的科技思考
現代人喜歡隨時隨地在臉書打卡,卻忘了打卡是人文自由精神的一種積極鉗制。
30年前,有一位來自台灣的行為藝術家便有一件作品名為【打卡】,揚名國際,他的名字叫謝德慶。
謝德慶最爲人知的是他的五件一年表演。五件作品,每一件都帶有非常濃厚的人文省思,就算跨越了多年後的今天,看來依然如此。今天先介紹【打卡】,日後再陸續補足其他。
- Oct 12 Fri 2012 18:40
【觀點與討論】平板電腦帶來別樣數位閱讀習慣
平板電腦帶來別樣數位閱讀習慣
數位行動載具的出現,改變了我們當前的生活以及生活的習慣。
隨著不同螢幕大小的行動載具陸續出現,我們也開始注意到,人們對於不同的載具衍生出不同的使用習慣與習性。以平板電腦為例,據Pew Research 公開一份向 9,513 位美國擁有平板電腦的成年人所做的調查(從今年的6月至8月)顯示:這些平板電腦使用者會在下班時,花更多時間去閱讀深度新聞內容。
- Oct 05 Fri 2012 17:30
【觀點與討論】人手一螢,各自滿足
隨著數位載具的普及和上網環境的便利,人手一機(智慧手機)或是人手一台(平板電腦)已經是生活中的常態了,不論在通勤中、用餐時、閒暇時、空檔時,都可見眼珠子盯著螢幕,手指不停滑動的畫面。
這樣的情境也同樣出現在家庭中,過去一家人緊盯著一個螢幕的現象悄悄改變了,許多家庭觀賞影音的經驗就像這張圖所呈現的,人手一機,各自滿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