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12102601

圖像、文字與閱讀

再往後稍推,我覺得「閱讀」本身很奇妙。其實你可以這麼看它,今天人類所有的文明都綁在這些符號上面,包括文字的符號、圖像的符號通通綁在上面;過去的歷史、正在發生的事情,甚至未來的事情都跟「符號」脫不了關係,怎麼會是未來呢?這就要靠你的想像,想像加上文字與符號,那就是未來,很多我們對未來世界的想像可能是從科幻小說,那就是基於那位作者的想像,有些只是想像畫了些圖像讓你看得到,過去、現在與未來其實都跟這個符號綁住。

創造知識與消費知識  一線之隔

然後各式各樣的媒體讓我們接觸符號,我擔心的是以後這些東西來之後,有人充份掌握住那個世界的符號,他知道那些符號背後的意思,這些東西就變成他的知識,他將來是知識的製造者。但有一群孩子,他跟我們一樣有這些工具,但他沒有看到腦子裡去,他不瞭解符號背後的意思,他就成為知識的消費者,他就什麼都沒掌握。所以弄到最後,打開電腦時別人都在搜尋知識,他卻只能打打電動,給別人按讚。這個是我們今天最擔心的,孩子按讚的時候沒有把原文讀過,他只拼命按讚,按了五百個讚你覺得他腦袋裡會學到什麼?這才是我從教育的觀點比較擔心的。

數位之前 先練基本功

我本來很樂觀,今天這個孩子在來到學校前條件不足,有這麼好的工具能幫到他。但退一步來講,我認為有一些很基礎的工程,可能跟這些工具都還沒有真接有關係,最基本的閱讀能力,他是否能夠透過閱讀吸收。當然數位是另外一個工具,在數位工具上他是否能夠吸收,怎麼樣立用數位讓孩子把一些基本工學到,怎麼樣按照孩子不同的能力、不同的年紀出發。

兩歲半的孩子常跟著父母親閱讀的時候,父母會慢慢告訴孩子,符號是什麼意思,學習要花時間,從識字開始到最後的理解。因此,拿到工具後有沒有把整個基礎將來要學習的能力培養好,這才是我一直強調的。當你的功沒有培養好的時候,工具對你來說用途不大,或許僅能做為娛樂功能,但就只能到這個程度,我覺得這是個機會,但要大家一起努力,不僅是科技人、教育人,父母親更要去關心,我們要去問問內容。

學認字大概要花兩年半到三年的時間,如果你剝奪他安靜穩定的環境,而不是讓他慢慢跟他父母共讀學認字,那麼可能會適得其反。比方說,我們出版商給了聲光太過亮麗的形式提供,我們就是剝奪他在安靜環境下學習他該學的基本功,這個可能不是一件好事。但過了這個年齡之後,科技就可能發揮其作用。科技發展到這個程度,可以因應各人不同需求,各個年齡不同需求,不同背景知識,不同社經地位的需求因材施教;這個科技就是真的幫我們照顧到,原先我們沒辨法顧及的部分,這真的會是一個機會。

我剛剛一直強調的「學習素養」(Literacy/基本識字能力/閱讀能力)是最重要的。其他的,父母無需花時間再去試圖教導他們什麼,他們自然就會玩的比你好。比方說,數位世界裡也會有富者越富的現象。美國有一個案例指出,那些原本背景閱讀知識比較豐富的孩子,在網路上搜尋或整理資料的技能可能還是會比那些識相對弱勢的要高,這是讓他們站在同一個使用網路的工具前提下來出發,並且以8歲到16歲的案例來研究。因而,如果孩子沒有一個大的,屬於知識的結構再那邊,網路哪邊發亮他便往哪邊去,如此一來,才真的值得憂慮。

回過頭來,如果我們要補充前面提到的「學習素養」該如何增進。事實上,今天我們在學要的資訊課程都還要講如何使用工具、軟體,其實這都是不必要的,而是應該考慮帶領孩子實際搜尋、進而判斷網路的真偽。因此,提到Literacy,我覺得第一個就是先把中小學近來強調的資訊素養放一邊,實質的是去看跟知識有關的東西,教導他如何判斷。

arrow
arrow

    Hyperconvergenc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