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004  

新移民很難追上原住民

因為數位環境的變化是如此變幻莫測。因此,孩子們即使年紀較小,但是他們所掌握到的科技能力可能遠比父母的這一代來的又精準又快,且在那個世界裡面徜徉又快樂。這便是紐約時報研究員尼克‧比爾頓告訴我們的,數位新移民是很難追上數位原住民。但是家長同時也擁有知識與社會的歷練,很難放棄原有的優勢態度,此時便會產生親子間資訊、科技與知識權力的爭奪、隔閡,甚者可能更會有衝突的發生。再這樣下去,分歧與落差會造成代間關係的緊張,親子之前原有的肢體接觸也越來越少。家庭實體的空間與氛圍被負面因子不斷侵擾,深刻的愛與溫暖的互動機制也會漸漸的消失。

 

家庭面臨的其他實質的負面效應

家長的經濟負擔被數位時代給加重,同儕間的比較,造成父母必須要擴張刷卡與買單的能力。此外,還有全家一同上癮的問題,比方說妻子成為遊戲寡婦與丈夫被網路小三給霸佔等問題。

 

虛擬世界的公平正義?

最後,我們最不想面對的狀況是,孩子的偏差行為可能因此被強化、引誘。在網路世界裡,負面行為的傳播絕對不會比正面的要慢,團體形成的恃強凌弱甚至可能被強化。這就是為何網路罷凌、人肉搜索、起底經常會是受人關注的事件。在數位的世界裡,階級的複製依然存在。

 

教學現場也面臨挑戰

孩子對於虛擬世界的嚮往,客觀上我們常觀察到的退化,是兩眼的對焦越來越少、國高中語言表達越來越退步,像國高中生,顯露的卻是國小剛學語言般的片段化。甚者,雖然我們如今普遍接受一種多元智能的觀念,並不視知識與認知為學習的唯一,但是,教學現場許多就有模式也逐漸面臨瓦解。

 

如資訊的過多與自我取得,讓老師越來越無法藉由原來集體的行為規範與核心價值來帶領一個班級(因此越來越少老師願意擔導師大任)。且現在影像為王的時代,造成老師在課堂上的經營更加動輒得咎,一不小心就被存證、舉發、散佈。甚而,因為孩子已經習慣視覺刺激、才能誘導他們,而挑戰到既有的演講為主的教學方式。當然,學習的特質確實在面臨改變,但舊有教學的模式面臨衝擊的同時,要如何面臨這樣的轉便,這也是教學現場(學校)要去面對的課題。

 

總體來說,可以說是一種家庭人文的逐漸空洞化。家長並非要剝奪孩子在裡面獲得愉悅的可能性,但,如何拿捏得當,才是關鍵。如果父母與孩子原來的互動就良好,自制能力有妥適的被培養,那麼,以上的問題便不會產生如此嚴重的後果。最後,我認為不必要去阻止孩子上網,許多現象是社會演化而來,社會會調整出一種走向,無需我們過度擔心。但我們仍要注意自我在其中的成長與對孩子在其環境中的理解。雖然沒有絕對的答案,但家長要成為孩子網路上的實質互動者,要放低身段去向孩子請益。而不是如同教練一樣,只是告訴他們該怎麼做。

arrow
arrow

    Hyperconvergenc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