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10330284_719136938149741_6988735028165106008_n  

『詩佳老師的繪本閱讀』

◎人性的挖掘

「童年的共同記憶,總是會有一個小同學受到欺負與打壓。這個時候是選擇出面袒護他?還是杵在一旁不發一語?或是加入虛張聲勢的團體?」繪本《不是我的錯》談是霸凌問題,卻將說故事的焦點側重在旁觀者,探討旁觀者的心態,可見作者更在意孩子「道德勇氣」的問題。

這本由雷‧克里斯強森(Leif Kristiansson)撰文、迪克‧史丹柏格(Dick Stemberg)繪圖的《不是我的錯》,相信會勾起許多人的童年回憶,不過那記憶是屬於比較陰暗的部分。故事採用「羅生門」式的劇情結構,讓小團體中的每個孩子一一出列,說出自己的想法。每一個人就是一種觀點,在多元角度的觀點呈現下,我們看見了最真誠的人性掙扎,也漸次挖掘出事情的真相。

◎安全,來自互相扶持

《不是我的錯》這本書的封皮和內頁,全是純潔的白色,省略了色彩,好讓焦點更集中。人物是由黑色線條所勾勒,簡潔的鋼筆線條傳遞了童心。整個故事都以黑白色調為基礎,表現出一種嚴肅、神秘而又凄涼的氛圍。封面上有十四個小朋友正面站著,兩個黑點構成小眼睛,一字形的嘴型,看似曖昧與尷尬,頗為耐人尋味。我很好奇,這幾位小朋友究竟想對讀者說什麼?

打開書本內頁,從第二頁開始到第十六頁,我們發現背景都是那十四個小孩,他們以同樣的姿勢和表情站著。每頁有不同的孩子站出來說話,他們說話時,眼睛都看著身旁一位掩面哭泣的孩子,顯然那孩子是被欺負的人。如果我們將自己代入那些出列發言的角色,想一想,你會得到哪些不同的感覺?

人性的真實面,在故事開頭就單刀直入的揭露出來,寫作時,我們稱它為「開門見山法」。第一個小男孩說:「那是在下課以後才發生的,不關我的事呦!」首先將事件發生的狀況勾出輪廓,點出一般人普遍的心態:推諉、卸責,只要不是發生在自己身上,就表現漠不關心的態度。圖畫裡,小主角們的眼睛看著哭泣的受害者,出於自我保護,怕被事件給牽連,所以心理上保持著距離。

小時候,我曾聽說有個同學小靜在班上受到霸凌。當時某位同學為了作業成績,在班上指著小靜大罵,指摘她帶壞了全班的成績。所有同學都靜默不語,眼睜睜看著小靜挨罵。直到小玲忍不住站起來,請罵人的同學冷靜一下,這件事才告一段落。據說當時同學紛紛報以掌聲,稱讚小玲具有「道德勇氣」。我聽見這故事,除了佩服小玲,也不禁納悶:其他的同學呢?當眼前有人受欺負,其他人為何沒有採取行動?

這本書有層次的呈現孩子們的各種心態。事件剛發生沒多久,有的小孩辯稱沒看到事情發生的經過;有個女孩解釋雖然看到了,但不認為是她的錯;有的孩子說他很害怕,只能在一旁看,要不然就說自己沒辦法阻止,能力不夠。他們有出於膽怯,也有出於「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自私心態,不想找麻煩。在自我保護的前提下,雖然知道受害者可憐,但既然事不關己,就不需要插手了。

接著,有個孩子又說:「雖然我也打了,可是我只有打一下下而已……。」另一個女孩則說:「不是我先打的。」顯然打人的小孩有好幾個,但是只要藏身在集體的打人行動當中,似乎就可以分散掉自己的錯。然而我們想想:只打了一下下,也是「打」,打一下和打好幾下並沒有什麼不同,不是嗎?作者步步進逼,從只在遠處旁觀的孩子寫起,敘述到參與打人者的心態,往人性深處挖掘下去。

霸凌現象普遍存在於校園,欺負人的霸王令人害怕,受害者可憐,其餘小朋友知情,卻不知該如何是好。其實,面對霸凌是激發孩子道德勇氣的最佳時機,幫助弱小是正確的行為,有智慧的老師與家長可以作為你的後盾。記得我的老師曾告訴我:「人與人之間,就是要互相取暖。」孩子們需要的是彼此的關懷和扶持,並在老師和家長的幫助下,一起建立安全而幸福的校園。

※文學小知識
羅生門:原指日本小說家芥川龍之介的短篇小說,也是由日本名導演黑澤明執導改編,於1950年拍攝完成的電影,描述人們的自私及人與人之間互不信任的人際關係。也可以將之用來形容故事的結構,描述各說各話,真相不明的情形。

(作者:高詩佳,作家,《未來少年》「高詩佳創意作文」專欄、《幼獅文藝》「學測作文輕鬆學」專欄、《國語日報周刊》專欄執筆,也是中文閱讀寫作、繪本故事專業講師。)

圖片出處:和英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arrow
arrow

    Hyperconvergenc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