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節氣已過大暑,市場上已經到處可見夏季水果「荔枝」的身影了。
荔枝,又名離枝、丹荔,原產於中國南方。荔枝是華南的重要水果農作物,每年產量超過一百萬噸。
古籍中荔枝最初作「離枝」,出自《司馬相如〈上林賦〉》:「隱夫薁棣,答遝離支。」李善注引晉灼曰:「離支,大如雞子,皮麄,剝去皮,肌如雞子中黃,味甘多酢少。」而據《西京雜記》所載,公元前2世紀漢朝劉邦稱帝時,南海尉趙佗以荔枝進奉。所以,荔枝做為水果食用,已經將近兩千年了。
在台灣,我們的果農對荔枝產期有著:「三月紅→五月玉荷包(南部趕早)→六七月黑葉(中部大出)→八月糯米茲(北部拼晚)」的口訣,正好是每種荔枝盛產時期與接續品種上市。
另外,荔枝也常出現在古典詩詞中,像是晚唐詩人杜牧《過華清宮三絕》:「長安回望繡成堆,山頂千門次第開。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說得就是唐玄宗為博喜歡吃荔枝的楊貴妃一笑,不惜勞師動眾,千里送荔枝的故事。也因此,荔枝還得了個「妃子笑」的風雅別稱。
暑氣炎炎的夏天吃著冰涼的荔枝,真是暑氣全消。不過,荔枝性熱(註),民間有「一顆荔枝三把火」之說,荔枝火氣大,不適合糖尿病患和上火的人多食,若吃了太多,可能會有類似低血糖症的情況喔!
註:《本草綱目》載:荔枝有補脾益肝、生津止呃、消腫痛、鎮咳養心等功效。但李時珍說:「荔枝氣味純陽,其性微熱。鮮者食多,即齦腫口痛也。」
(圖片來源:http://www.intw.com.tw/live-style/news_view.asp?nid=63#.U9HXyfmSw3w)
文章標籤
全站熱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