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人喜歡隨時隨地在臉書打卡,卻忘了打卡是人文自由精神的一種積極鉗制。
30年前,有一位來自台灣的行為藝術家便有一件作品名為【打卡】,揚名國際,他的名字叫謝德慶。
謝德慶最爲人知的是他的五件一年表演。五件作品,每一件都帶有非常濃厚的人文省思,就算跨越了多年後的今天,看來依然如此。今天先介紹【打卡】,日後再陸續補足其他。
【打卡】是1980–1981年的一年表演。謝德慶在這件作品中每小時打一次卡,一天打24次,持續一年。(要是你,你能持續嗎? 一年下來會不會發瘋了?)
當然啦,員工以願意打卡換取薪酬,也是一種自由意識的展現,只不過,除此之外,相信沒有人願意被打卡鐘管制自己的時間及自由。因此,臉書上『自由地』選擇接受打卡便是一種非常奇特且荒謬的人文現象。
數十年前的舉措是藝術、是創意,今日拜科技之賜,每個人都變成行為藝術家,科技對人文的影響莫此為甚,只是它如溫水煮蛙一般,人們很難察覺。
註:謝德慶(1950-),台灣屏東南州人,最初進入席德進畫室學畫。1974赴美後因非法移民身分帶來更深刻的藝術思考,並且將這些思考具象化,陸續在1978年至1986年發表五個一年行為(one year performance)的藝術創作,成功擠身國際行為藝術家的行列。
作品一,《籠子》(The Cage Piece,1978-1979),獨居公寓木籠子一年,每天早上11點到下午5點供公眾參觀,全程由律師公證。期間,在牆上留下365條日期代號與「Sam Hsieh 93078-92979」的刻痕。
作品二,《打卡》(The Time Piece,1980-1981),在一年當中的每個整點準時打卡,完成後馬上離開打卡鐘所在的房間,共計完成366張卡片、執行8760次打卡並記錄漏打的時間和原因。
作品三,《戶外》(The Outdoor Project,1981-1982)」。執行地點在紐約市,本次他將作品署名從Sam Hsieh改為Tehching Hsieh,隨身帶著睡袋一整年都待在戶外,不進入任何建築、車子、地鐵、火車、飛機、船、山洞、帳篷。
作品四,《藝術/生活》(Art/Life,1983-1984),他與另一位行為藝術家琳達˙蒙塔諾(Linda Montano)用一條八英尺長的繩子綁在一起一年,其間兩人必須同時間待在同房間內,永不孤單一人,且兩人不可彼此接觸,每天用錄音機錄下各自的生活和對話。
作品五,第五件行為作品《不做藝術》(1985-1986),謝德慶宣布一整年都不做藝術、不談藝術、也不看、讀藝術。不去任何畫廊和博物館,因本件作品設定上的開放性只有實際執行的藝術家本人把持與拿捏,沒有具體的描述與紀錄,用反藝術機制的方式所呈現的作品提出藝術認定與現實生活之間的弔詭論辯。
(圖片來源:大塊出版官網;補充說明來源:台灣大百科全書)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