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577054_766303403433094_6562748292521034189_n  
紫米,又稱黑糯米,由早年阿美族人移居花蓮時攜帶到當地,代代相傳栽培至今,是花蓮縣光復鄉的部落傳統作物。不同於一般改良品種的紫米,花蓮原生紫米的特徵在於稻殼上的「芒」,看起來像是稻殼上長著長長的毛,若跟皮膚摩擦很容易有發癢過敏的徵狀;「芒」的存在據說是為了避免稻殼被鳥類吃掉,是野生物種為了求生存而演化出的自我防備措施,這也是我們認為野生品種對大自然的適應性優於人工選育品種的原因之一。

花蓮的原生紫米是香米的一種,煮熟後會散出一股淡淡的清香,紫米的種皮富含具有抗氧化活性的花青素,是以一般認為紫米較白米更有營養與保健的價值。米的顏色越深,種皮花青素含量越高,抗氧化/抗老化的活性也較高。

花青素可溶於水,洗米時會洗出紫黑色的水,但紫黑色只存在於米糠層,紫米中間仍為白色,這也是識別真假紫米的判定標準之一。(由於紫米與白米的價差顯著,不肖商人會以白糙米染色充當紫米,但染色會一併染到白色的部分,而真正的紫米顏色只存在於種皮)。

由於紫米不易煮爛,因此煮前應先浸泡,但為免花青素流失太多,不宜太用力地清洗,用水輕輕沖洗之後再泡水即可。泡紫米的水同樣會呈現紫黑色,富含花青素、葉綠素、胡蘿蔔素、葉黃素等,建議不要捨棄,在烹煮時加回米中。由於紫米的口感偏硬,較少會直接烹煮成紫米飯,多與白米做搭配,或與白米、麥片、百合、蓮子等五穀雜糧一起煮成粥。

紫米在部落也是珍品,由於收成及栽種皆不易,平時難得享用,只有在婚、喪、喜、慶或重要祭典宴客時才會上桌,珍貴的紫米熬煮成粥,原住民稱之為「Hak Hak」(哈哈)如再將紫米飯倒入洗淨的臼,用抹上油的杵搗成麻糬,則稱之為「Durun」(嘟崙)。

延伸閱讀:彰農米糧行http://blog.xuite.net/taiwan.rice1964/food/228857761

(圖片來源:台灣好食)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紫米 黑糯米 Hak Hak
    全站熱搜

    Hyperconvergenc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