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375091_534693803260723_121588814_n  
餐桌的相聚時光,也是最好的親子傳承契機。爸媽不妨跟孩子介紹,那煮出熱騰騰,凝聚家人情感的廚房,生火器具是如何的演進。

小時候住老家,家裡就是柴火灶,廚房就叫「灶腳」。家家戶戶的灶都是獨特的設計,我們家的灶是三口式的L型,一個「大鑊」,一個「小鑊」,一個是「尾鑊」。起火點是在L型的前端跟後端,「尾鑊」則在L型的直角處,這是經過巧思的設計,煮小鍋就用「小鑊」,煮大鍋就用「大鑊」,「尾鑊」則是以餘溫來溫熱水。「大鑊」和「小鑊」各有各的「灶口」,「灶口」是用來加柴點火的。

小時候,媽媽每隔一段時間就要到山裡割「山蕨」或撿些小柴枝作為灶火。農業社會,很多東西都要自給自足,割回來的山蕨是濕的,要先曬乾,曬乾的山蕨會被捆成一束束,囤在小屋備用。

文章投稿自:小文子廚房日記之「爐火演進史」;照片來源:網路。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Hyperconvergence 的頭像
    Hyperconvergence

    新匯流基金會的部落格

    Hyperconvergenc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